|
发表于 2015-3-23 20:00:23
|
显示全部楼层
+ N0 W1 _% w+ t5 e
) P$ m3 x0 [4 m& s- _% M9 T- Z7 h 周版这小故事讲得好,如时空隧道,从小时候开个头,看完了,越过几十年。倘若耳顺,这“故事”得看呆多少人? 9 ~) w$ a$ `) b/ G1 T
这故事,平铺直叙,如溪水静淌,独自潺潺,任尔风来雨去,我自蜿蜒,凭你花开花落,我自向天。窥一斑而知全豹,可见楼主亦是作风稳健之人,文风细腻之笔。
6 H" n2 Y, Y' ~ H, K( ^2 ` 楼主的故事,跨度几十年,但“年味”不淡,情趣不减。故事描写的情趣,挂六十年代,带七十年代,衔接当下。那贫穷的年代不仅是70后所专有,那是60后“未竟”的继续,那时虽说物质贫乏,但快乐丰富,一个枚哑炮、一挂小鞭、自制的火药、自制的糖浆,与当下丰富的食品与玩具相比,实在上不了台面,但正是那种自找的乐趣给了我们动手的能力与动脑的机会,小小的成就,培养了一代人的自信,锻炼了一代人的创造力,降低了我们的幸福指数,带给了我们无数的期盼。
. ^0 r; ]' _. R' N 曾几何时,物阜品丰,幸福指数渐渐增高,那种幸福感的光顾越来越少。程序化的拜访,“成本价码”渐渐抬高,那种愉快感的来临越来越少。这是一种无奈,也是物化的悲哀。/ p" [1 J$ W2 e& V G+ N4 V9 R
|
评分
-
查看全部评分
|